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倡議提出以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伙伴越來越多,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發(fā)展前景越來越好。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在國內國際多個重要場合,習近平主席頻頻引經據典,介紹“一帶一路”承載的厚重歷史,闡述“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和重大意義,描繪“一帶一路”美好的發(fā)展愿景。
釋義
《勸學篇》是《荀子》的首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的意思。本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大量運用設喻,系統(tǒng)闡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
荀子否認“天生圣人”的說法,認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成德”,就可以進入圣人的思想境界。接著,進一步論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惫糯e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跬步”形容很微小的距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距離,就無法到達千里之遠的地方;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不可能匯聚成江河大海。
在對外演講和境外媒體發(fā)表的署名文章中,習近平主席常常引用中國和到訪國家相通相似的經典語句,通過尋找雙方話語的共同點,拉近與當地民眾的文化與心理距離,引發(fā)彼此間文化上的認同感和情感上的共鳴。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引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句中國經典古語,和與之意思相近的阿拉伯諺語“金字塔是一塊塊石頭壘成的”以及歐洲諺語“偉業(yè)非一日之功”,說明“一帶一路”的偉大事業(yè)和實踐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實施,實現了中國聲音的“本土化”表達。
解讀
路是走出來的,事業(yè)是干出來的。共建“一帶一路”,既要登高望遠,也要腳踏實地。登高望遠,就是要做好頂層設計,規(guī)劃好方向和目標;腳踏實地,就是要將共識轉化為積極行動,爭取早期收獲。“一帶一路”建設越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就越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fā)揮引領和示范效應。
被行動證明的語言是最有力的語言。“一帶一路”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需要扎扎實實的行動。
2017年5月,我國成功主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9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140多個國家、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論壇形成了5大類、76大項、279項具體成果,標志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進入從理念到行動、從規(guī)劃到實施的新階段。各國代表在會上共商合作大計,共謀發(fā)展良策,達成廣泛共識。
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往來日益緊密。2013年至2022年,我國與共建國家的進出口年均增長8.6%。2022年,我國與共建國家貿易進出口13.83萬億元,高出整體增速11.7個百分點。
事實雄辯地證明,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fā)展之路。一點一滴堅持努力,日積月累不懈奮斗,“一帶一路”建設像涓涓細流匯成大海,如點點星光點亮銀河。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fā)展,共建“一帶一路”持續(xù)走深走實,各領域務實合作成果豐碩。
“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邁出堅實步伐。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我們要以此為契機,繼往開來,乘勢而上,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wěn)致遠,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共產黨員、央視網